“喝啤酒其实喝的是物流。”这是日本一位物流专家的名言。听起来很玄,但是当你深入了解了啤酒物流的过程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像啤酒这样的快速消费品,价格不高,物流成本却不菲;附加值不高,运输配送的难度却不小。如今,一瓶冰啤酒,一把烤串,三五好友,这大概就是我们对炎炎夏日最美好的幻想,但是大家知道一瓶啤酒从罐装出厂到来到大家的餐桌中间要经历怎样的“旅程”吗?
对于啤酒或鲜啤而言,冷链无疑是最佳的运输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啤酒的口感,但是其高昂的运输成本让不少企业“爱在心,口难开”,高昂的运输成本令不少企业不得不选用性价更高的大型挂车,通过中短途运输方式,运抵各城市一级总代处,再由总代完成市内配送。
而到了夏日,啤酒需求旺季,就拿某啤酒南京栖霞区总代而言,一辆常规13米的挂车,单次运量22托啤酒(大约34吨左右),每天就需要15乃至20车,才能保持供需平衡,而对于厂家而言,每天打底就需要150-200车才能确保周边城市的啤酒供应顺畅。物流,已然成为在啤酒旺季各大厂家和批发商不得不去面对的巨大挑战。
物流,如今已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消费者的作用,啤酒等饮料生产企业更是依赖物流,一旦离开了物流的支持,再好喝的啤酒也没办法及时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但目前我国公路物流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很低,90%以上的运力掌握在个体运营司机手中,行业集中度仅为1.2%左右。集中度不足就带来以下问题:
一:高昂的沟通培训成本
集中度不足导致运力相对分散,司机大都为临时调配。这就使得发货方需要设专人,时刻与各个司机取得联系:司机第一次来啤酒厂装货,对于啤酒厂的装货流程(有些还需要操作app)不熟悉,这就需要厂方调度花费5-10分钟时间去和司机讲解培训,假设每天所需车辆中有30%为首次到厂司机,每天光培训司机装货流程就需要花费一个调度大约8小时,类似情况的发生将极大提高货主的沟通培训成本。这不仅仅提高了发货方的人力成本投入还降低了装卸货效率